
重建中的唐代曲回寺
	
曲回寺文管所中陈列的石像冢石像
	  14日,本报走基层乡村行小分队来到距灵丘县城约75公里的独峪乡曲回寺村。这里因唐代寺院遗址和石像冢而著名,曲回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回寺村群山环抱,红墙灰瓦,风光秀丽。村子北依九龙岗山势而建,108国道从村前穿过,南面一条自东向西的小河潺潺流淌,西南有村民因地制宜修建的几处鱼塘,养着虹鳟鱼、鲤鱼、草鱼等,为村民创收不少。
	  
	  辗转找到村支书钟六君,他领着记者一行穿过村中戏台,这里大概是村里最红火的地方了,一辆卖菜的农用车前围着几位村民,南面的石台上坐着几位老太太,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转过几条街道,来到村里正在重建的曲回寺前,一口大钟悬挂在左侧的土台上,大殿已现轮廓,几位匠人正站在脚手架上忙活。
	  
	  钟六君说,曲回寺原是唐代一座大寺院,《曲回禅寺碑记》记载: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大禅师慧感奉诏建寺,建好后玄宗亲赐寺名,这也是村名的由来,并且曾为五台山清凉寺的下院。后来历朝历代都进行过修复,但基本保持了唐代原貌。直到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烧毁,千年古刹毁于一旦。曲回寺作为官寺,在创寺的唐代,气势相当宏伟,其殿基、月台、踏道和整体布局仍依稀可辨。如今仅存的几个覆莲式柱础,直径达65 厘米,可以想见寺院当时的规模和地位。这几年,村里募集资金重建,但肯定不能再现当年的辉煌了。说起这些,钟六君很是感慨。
	  
	  在前院凌乱堆放的残碑、柱础中间,记者看到一个近一米高的巨型石龟,背上的方坑蓄满雨水,身上雕刻的花纹已极为模糊,头部还有大片缺损,但气势犹存,微张的嘴轻轻上扬,仿佛在述说曾经的辉煌和千年沧桑。
	  
	  最有价值、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在村周围发现的一大批石像冢。随后,钟六君带领大家来到村西部的大斗岗,在枯草和杂树中间,若不是他指着几个大土堆说这就是石像冢,同行的人恐怕根本不知道这里就有国宝。几个大土堆高约3米,最大的直径达20米。南侧一座冢穴有一块长方形石板封门,上面刻着7位和尚的浮雕像,疏朗线条依稀可辨,右侧边缘刻有“天宝十载”4个字。
	  
	  据载,曲回寺石像冢有306座,目前发现的有50座左右,分布在周围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岗、山脚、台地沟岔。石像冢外观一般都是土石墓丘状,冢内石像为佛、菩萨、供养人等,大的高约1.5米,小的不足0.3米,有圆雕、半圆雕、浮雕,坐立不等,形态各异。有不少已遭损毁,如1967年修京原公路穿越石佛区,使部分石像冢被毁。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拦河造地,挖冢取石,一些石像冢彻底消失,加上不法分子盗挖石佛,使诸多石像冢被毁。至于为啥当时要修这么多石像冢,到现在还是个谜。
	  
	  之后,记者在曲回寺文管所展示厅内见到18座石像实物,形态各异,令人讶异。石像最高者1.2米,体态丰满,最低者仅0.3米,形体玲珑,可惜由于风化严重,大多面目模糊不辨,有的甚至被割去头颅。只有一尊面目清晰,头上可见螺髻,两眼似在含笑。
	  
	  临走时,记者再次凝望这些石像,作为传承千年历史的重要符号,这些代表中晚唐佛像雕刻艺术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静静地伫立在荒郊野外,孤寂地忍受着岁月的研磨……在自然法则下也许他们最终无法逃脱被毁的命运,但我们仍可努力让其存在的时间更久一些。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重要文化资源,曲回寺的宣传保护乃至开发利用显然远远不够。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就未见到任何有关曲回寺石像冢的指示牌、文字说明或保护情况介绍等。这也令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却扫兴而去。
	  
	  千年国宝,寂寞述说还要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