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日起,全市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暑假并不是个轻松的话题,他们不仅要上班,还要费尽心思考虑孩子的假期怎么过。连轴的补课自不必说,还得给孩子再报个什么什么班,不然总觉得缺点什么。
一项调研显示,学业上的压力给中小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往往成为制约他们感受“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问及“你暑假最希望能感受到什么”时,62.1%的被调研者选择了“快乐”。大多数少年儿童都希望能够暂时“逃离”课堂,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可惜的是,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能做到的却不多,最后反而成了起耳茧的老生常谈。
暑假的第一要务就是调整休息,其次是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现在的孩子不缺少知识技能的学习,缺乏的是品德修养和生存能力的培养,说白了,就是缺少社会历练。多数孩子在18岁之前没有挣过一分钱,生活圈子基本限定在老师、同学、家长之间,与丰富的社会几乎完全脱节,这是很不正常的。前几天,一名17岁的福建莆田女孩因为下错车迷了路,竟然在福州流浪了3天2夜,没有手机,不会报警,不敢找路人求助,饿了就吃面包,累了就在路边休息,最后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鼓足勇气向一名食杂店老板求助。像这样的孩子,就算从小是奥数第一、作文天才、英语神童又能怎样?
假期里,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户外走走看看,亲身参与种植、采摘等活动,了解一些农业常识;或是让孩子参与理财,从每天记录水表、电表、煤气表数据以及家里日常开支等入手,了解物价,初步建立经济概念;或是让孩子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如洗米、洗菜、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体会一下家长的辛劳……这些事情虽然不起眼,但对孩子认识生活的艰辛、劳动的意义会起到较大的促动作用。
看到过一则报道,说美国的暑假相当长。在那里小学生没有任何暑假作业,完全由自己安排。美国的家长一般都把自己的年假放在暑假,带着孩子到国内外旅游度假,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并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
中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有些东西也不宜一味模仿。但对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观念,还是有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