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联百城

首页 > 聚焦大同 > 正文

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榜

大同:艺术之都 飞姿流韵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6-28 09:13:46 字体:【     点击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的基因、精神的支柱,艺术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文脉基础、审美标识。
  已有2300年的历史、做过北魏都城、辽京陪都,创造了两个划时代的文化高峰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也是一座当之无愧的艺术之都。
  大同堪称古代雕塑博物馆
  梵音中记载王朝盛衰,喜乐里凸显百姓生活。从北魏大型造像到明清院落装饰,大同雕塑之美充分体现在时间和空间里,成为大同文化最美的名片,借这份丰富的历史馈赠,2010年,大同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之都"。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最能体现大同雕塑艺术之辉煌,看窟、看形、看佛、看画;看艺、看史、看联、看寺,尽在这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窟里。这里的佛像或坐或立,或庄严肃穆悲悯苍生,或拈花一笑普度众生;这里的石壁或深或浅,有瑞气千条、兰指含笑的,亦有衣袂飘飘、抱琴飞扬的,一尊尊,一幅幅,卷着穿越时空的红黄蓝绿,挥洒在这一千米刀刻斧凿的曼妙长空里。
  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的雕塑些造像面如满月,额头宽阔而舒展,眉间有圆圆的白毫。双眉细长与鼻线相连,眼角深陷,目藏深情,双唇微启似合,低俯下视极为传神,身姿十分优美,衣饰华丽飘逸。善化寺雕像文的沉静闲雅,武的怒目刚健,女性慈祥美丽。此外驰名中外的九龙壁、五龙壁、三龙壁和砖雕五龙壁都是创造了我国雕塑艺术划时代的顶峰作品。
  有了"中国雕塑之都"美誉,古城大同像一棵郁郁葱葱的梧桐树,吸引了雕塑艺术的凤凰栖落枝头。2011年,我市在东城墙和阳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中国雕塑双年展暨"曾竹韶雕塑奖学金"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展出了众多国内外雕塑大师的作品,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游客品评参观。在此基础上,我市拟在北城墙瓮城建设当代雕塑馆,由国内著名雕塑策展人牵头,充分利用中国美协、中央美院等资源,把北城墙瓮城内部空间打造成艺术展陈空间,展示当代雕塑艺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基于展示我市精美壁画艺术的思考,今年我市初步拟定召开"壁画双年展"。
  名副其实的书画名城
  云冈石窟也是一座书画艺术的殿堂。山门有匾"石佛古寺";石窟内的 "文殊师利菩萨""大势至菩萨"题刻、康熙御书大匾"庄严法相"等都堪称书法精品。各窟内的壁画工艺精湛、人物形象生动、气势恢宏。被称为辽金艺术博物馆的上下华严寺,同样以浓郁的书画艺术而闻名遐迩。一进上下华严寺,宛如斗大的"大雄宝殿"、"薄伽教藏"庙门上方的正匾就令人敬仰不已,上华严寺14通碑刻,下华严寺6通碑刻,通通耐人寻味。当跨入奇峰壁立的北岳恒山景区时,大字湾高达13米的"恒宗"石刻便会映入眼帘。从舜禹到秦汉,从唐元到明清,历代帝王要么亲驾题刻,要么遣使题祭,留下的题匾令人叹为观止。山门上的"人天北柱"出自清道光皇帝之手,主殿上的"化垂悠久"是清康熙皇帝御笔。作为恒山特景的悬空寺,竟有几十处古人书刻,明万春元书的 "空中色相"、"悬空寺",明大同知府张升书的"悬空寺",明徐申书的"绝壁层楼",明道士孙训书的"青云独步"……每一处都令人惊叹。
  历史上大同书法界的佳作颇多,著名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众多墨宝,这些,为我市成为"中国书法名城"奠定了基础,而当代我市众多的书法名家为我市的书法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1983年市书法家协会成立至今,我市共有上百人,数千幅作品参加省级以上书法展,获奖无数。自1986年书法家殷宪的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以来,先后涌现出郜孝、胡金来、张谟、柴勇、李强、冯少鹏、刘记武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书法家。其中,殷宪、郜孝的魏碑书法,胡金来的微雕艺术等都为全国知名。
  前些年,我市的绘画界名人就很多,吴濂夫、武国发、李江汉、李汝信、王宗训、王彤、李日敬、张滃等一大批画家不仅为我市的绘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省内及国内绘画界也享有盛誉。近年来,我市绘画界人才辈出,优秀作品更是誉满天下。从我市走出去的优秀画家有柴京津、邢东旺、白羽平、梁力强等,这些画家都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画家。
  随着我市"中国书法名城"的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我市举办的本地和外地的书画展也纷纷亮相,大同市青年书法家小品展、"京城六杰"书法作品展、"百人万幅"书画作品展……丹青溢彩,翰墨飘香。
  戏曲艺术的摇篮
  说起戏曲艺术,就不能感慨于大同戏曲艺术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耍孩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罗罗腔、北路帮子、大同数来宝……
  "耍孩儿",亦称"咳咳腔"是大同市较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1992年,《扇坟》等四个耍孩儿传统折子戏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演员薛国治获特别奖,薛瑞红获优秀表演奖,《扇坟》获优秀剧目奖。2007年,《琵琶声声》一剧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演出金奖。
  罗罗腔是流传于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戏曲剧种,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故名"罗罗腔"。如今,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是全国仅存的一个罗罗腔专业剧团,可算是"天下独一团"。
  恒山道乐是我国北方道教音乐的一支。2008年,恒山道乐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路邦子是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在梆子戏声腔剧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我市戏剧品种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阳高二人台、广灵秧歌等。
  大同三件宝,煤炭大佛数来宝。数来宝在我市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传承了顺口溜、大同方言快板的神韵,吸纳了相声、小品、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养分,从而创新的一种现代说表曲艺形式。作为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种,已成为大同一个文化品牌,在全省及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柴京云、柴京海两兄弟创作表演的大同数来宝《下岗》、《酒后失言》、《望子成龙》等作品分别获得山西省"德艺双馨杯"曲艺大赛金奖,晋冀鲁豫"山河杯"第八、九、十届曲艺大赛金奖,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曲艺大赛金奖,《婆媳之间》更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该奖是中国曲艺艺术最高奖。
  剪纸艺术三分天下必有我
  广灵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其以独特的风格、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广灵剪纸在当地俗称"窗花",据传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过去,广灵剪纸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作品取材于戏曲人物,鸟虫鱼兽,以及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当地人逢年过节时把它贴在窗户上,以图个喜庆。上世纪80年代,广灵剪纸在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上大展风采,成为交易会上的一个亮点。1992年,广灵剪纸又以精湛的艺术,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北京亚运会唯一指定的剪纸纪念品,产品开始走向世界。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广灵县"国际剪纸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已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县有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青红剪纸艺术公司、蕙花剪纸有限公司等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生产并经营剪纸,产品远销到美、德、日、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广灵剪纸这一古老技艺成为了新时代的"文化使者"。
  歌舞艺术一派繁花似景
  由我市著名艺术家柴京云执导的大型民俗音画组诗《想亲亲》堪称集民风民俗交融、名家绝活荟萃的舞台艺术精品,一亮相便获得了全市的"满堂彩"。《想亲亲》及大型歌舞剧《天下云冈》,是我市大型舞台艺术的一大突破,是我市文艺创作的可喜收获。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云冈长袖飞天舞》那3.5米水袖舞出的翩跹激昂,令人有了再见公孙氏舞剑的气势。
  2004年8月,首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舞蹈大赛的大同艺校凭借《云冈长袖飞天舞》,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第十九届国际民间舞蹈艺术节上捧回了最高奖项"舞蹈节日杯"。2007年9月,以《云冈长袖飞天舞》为代表的云冈乐舞艺术团受国家旅游局委派,作为国内唯一被邀的表演团体赴日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旅游促销活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庆祝国庆58周年招待会演出"。同时,《云冈长袖飞天舞》还获得中国第6届民间艺术节艺术珍品金奖,并多次在全国各地及国外亮相。据悉,这个舞蹈已经申请获得了版权,成为我省第一个获得版权的舞台艺术作品。
  影视产业化之路锋芒初露
  影视创作,是前景灿烂的文化产业,是我们城市发展中结出的丰硕果实。短短几十年间,我市的电影和电视剧由引进到自觉创作,以其旺盛的综合生命力茁壮成长,打出了自己的天地。
  1986年11月,大同电视台摄制了首部由我市自编、自导、自摄、自演的电视剧《被遗弃的母亲》,在全国100多家电视台播出。此后,我市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小高潮。《战火在云城熄灭》、《李林》、《追魂》、《酸溜溜》、《有这样一个民警》、《丰碑》、《山花》、《基石》、《咱们的老郑》、《桂嫂》等一大批影视作品如花一样次第绽放。1993年拍摄的我市第一部纪实性电视剧《矿山小英雄》荣获飞天奖。据悉,截至到1995年,我市十多年间拍摄了电视剧近百集。从1999年起,我市先后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合作拍摄了多部电视连续剧。其中,电视剧《大树临风》荣获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篇二等奖,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短篇电视剧二等奖,山西省第八届电视艺术奖一等奖,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电视剧《亮眼睛》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短篇二等奖和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2002年,我市积极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创建了大同市影视制作中心,成功地运作了30集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凤临阁》和电视连续剧《北魏冯太后》的拍摄。
  近年来,城市建设激发着城市文化活力的过程中,也让我市影视文化产业初露锋芒。2009年,我市首部胶片电影《梦回云冈》开拍,该片把底蕴深厚的云冈文化向世人展示,不断提升城市品牌;首部本土方言电影《塞外有家》开拍,该片展示了大同老街巷、大同的特色小吃、大同人特有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面貌等,充满了浓郁的大同风情。
  近年来,随着我市古城建设的深入,我市的影视创作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契机,2011年3月,大同市成立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并将大同古城整体作为"魏都影视基地"。2011年7月,中日影视文化产业园动漫创作基地揭牌,将在影视、出版、文化艺术、动漫、游戏五个领域促进中日企业的产业化快速发展;占地5000亩的大同市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从产业划分上分为影视、出版、文化、教育等五个板块。文化创意为大同这个老工业基地带来新的文化元素,他们在加大开发煤炭工业文化、机械工业文化等旅游产品的同时,正利用废弃的煤气化工业厂房打造"煤气公司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深厚的影视资源预示着我市影视文化产业之路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电视剧《下海》在央视的热播,纪录片《天下大同》引起的轰动等等,都是最好的佐证。

------分隔线--------
------分隔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