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个千万个家庭关注,人人均可评说而总是说也说不完的话题,沉重而又常新。“异地求学”,一个让家长纠结的现象,每到一年一度招生季节,总是成为市民的热门话题:在本地读?还是到外地读?
那么,学生异地求学是否真的取得了好成绩?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小小年龄到异地生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家长们最真切的感受又是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陈先生的儿子前年参加中考以五分之差与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擦肩而过,为了满足孩子的自尊心,也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陈先生想办法让孩子进了大同周边另一所重点高中。不久以后,他发现儿子由于学习进度跟不上,上课经常打瞌睡,不做作业,甚至还学会了泡网吧,学习成绩很快由进校初期的年级200多名滑到300多名。陈先生对此很着急。后来他又了解到,一位同事的儿子当年中考比儿子成绩差好几分,却继续留在我市一所普通中学就读,成绩居然是全班前10名。“想来想去,还是让儿子回大同吧。”陈先生说,在那所学校待了不到半年,他就给儿子办理了转学手续。令人惊喜的是,在近期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儿子的成绩居然跨到了全年级前30名。“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陈先生高兴地表达了他内心最大的感悟。
针对我市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到异地求学的现象,记者采访了大同一中校长刘平。他分析认为,送孩子到外地上学,许多家长不是真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而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盲从型。看到周围同事、朋友家小孩花钱择校,不问青红皂白,立刻跟风,盲目排队择校,以为流行的就是好的。二是攀比型。将能送孩子上外地名校当做自己身份、地位、能力的象征,属于典型的“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型。三是心安理得型。反正钱花了,将孩子送到了名校,至于学好学不好,那就是孩子的事了,与自己无关,获得一种心理安慰。“异地择校成了满足家长攀比心和虚荣心的手段,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显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刘平说。
那么,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呢?刘平认为,首先是区域因素。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体制是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指标分配,京、津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分配的指标相对要多一些,因而最低录取线也要比我们低一些,对于学习处于中游或中下游的学生来说,到京、津地区就读,高考更容易达线或考取更理想的学校,所以,这种择校是可以考虑的。
其次是学校因素。由于对外市学校不可能像对本市学校了解得那么详细、全面,在选择时更容易受到招生宣传的影响,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心理在起作用。许多省会学校依托高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大力组织各种竞赛,大批学生通过竞赛取得高考加分甚至保送,录入全国名牌大学学习,对提高高考成绩起到重要作用。但教育部明文规定,从2014年起,取消高中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保送资格,并对各种加分进行严格限制,也就意味着原来以培养学生学科竞赛见长的学校,将失去其原有的优势,以偏科获取保送资格的路子再也行不通了,这也导致省会学校和非省会学校之间的实力更趋于均衡。
第三是家庭因素。异地择校,由于远离家庭,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住校,这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绝大多数孩子还不完全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还离不开家庭的呵护和关爱。而学校实行的大班教学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特点又各不相同,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思想的引导、心理的疏导、行为的督促、后勤的保障等方面,最终要靠家庭来完成。
第四是学生个人因素。学生每升到一个更高的学段,由于科目增多、知识的难度增加、对学生能力结构要求提高、学习环境的改变等原因,所有学生都面临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的周期越长,学习水平提高越慢。“异地求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实力的比拼,将孩子送入外地名校也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异地求学当慎重。”刘平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