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一肩挑” 工作负荷加重
孙海英是市一医院产房护士长。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查房,询病情、抄医嘱、输液打针……不时地,还有病人在呼叫。从早8时上班到下午5时半下班,孙海英一直在忙碌,她自嘲:“苗条的身材是这样炼成的。”
护士是最直接与病人对接的人,也是协助医生把关的人,不仅要护理病人,还要帮助医生进行辅助治疗等。从2009年开始,我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今年我市也全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决定二级医院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的病区比例要达到30%以上,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病区比例要达80%以上。这意味着取消陪住,病人的衣食住行全由护士“一肩挑”。
据了解,按照临床治疗的需要,医生、护士的医护比应为1∶2,201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到2011年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病房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不得少于1∶0.4。昨日记者在我市几家大医院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目前我市上等级医院的医护比和床护比都达正常水平,但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行,除了给病人输液打针、换药、皮试、灌肠、测血压,还要给病人洗脸、洗脚、剪指甲等,一般护士和责任护士的工作负荷无形中加大。
“天使”压力大 与患者沟通少
家庭无法照顾,不间断的考核、考试,有时候得不到理解和尊重……长期以来,不少“白衣天使”在生理、心理方面处于失衡状态。
“一般的护士每周都有两天需要值夜班。加之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护士必须时刻提高警觉,及时处理急症危急情况,这种集敏感和压抑于一身的工作可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情绪,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市四医院康姓工作人员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常年不能照顾家庭,护士很容易产生对家庭的负疚感,对事业的失落感,对职业的厌恶感。再加上有的护士担心因说话不慎引起病人误解,这也就造成有的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和患者的沟通,缺少对患者心理的护理,于是产生不必要的医患冲突。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护士的护理水平已与往日大不相同,光靠以前的知识、技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记者昨日在我市几家医院了解到,目前护士一般都是卫校、中专毕业,尽管她们操作技能过关,但基础知识与大专以上学历学生仍有差距。于是工作之外,护士们还要复习准备各种业务考试,“我们这一行是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市一医院护理部主任王秀梅说。
胡刚 精神黑夜的一缕阳光
今年32岁的胡刚是市六医院精神二科的男护士,与综合性医院的护士相比,照顾精神病患者更费心。9日,记者在市六医院精神二科采访了刚刚被全市卫生系统表彰为优秀护士的胡刚。
精神二科是个封闭的男科病区,当那些患者用呆呆的眼神瞅着自己,记者的心咯噔一下,不知如何才能表达友好,幸好这时,胡刚走过来了。他整理好责任病区的床铺卫生,把患者集中到大厅自由活动,这段时间相对轻松些,但也马虎不得。
胡刚摸着脖颈上的伤疤说,前段时间,他低头帮一位影响别人看电视的患者往后挪板凳时,患者突然将一杯开水浇了上来,顿时烫出一大片水泡。他没怪怨患者,只是懊悔自己没和患者沟通好,养好伤后,他更注重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胡刚坦言,常年和精神病患者在一起,有时心里特压抑、烦躁。但护理精神病患者必须有耐心、爱心,只有护士心中充满阳光,患者才能有希望从自我封闭的精神黑夜中走出来,重新回归社会。
姚斌 “天使”身边的“解压阀”
护士辛劳的背后,是家人无私、朴素、绵长的关爱与呵护。
80后的魏建英,是市一医院产科护士,已在护士的岗位上工作了快10个年头。和其他护士一样,她没有固定休息日,除了正常白夜班,加班也是常事。
“谈恋爱的时候,朋友都说护士工作累,有时顾不了家,我也曾犹豫过,但在相处的日子里,觉得她人好,再说工作哪有不忙的呢,我理解她!” 小魏的丈夫姚斌在电话那头笑着说。
“我和小魏2007年结婚,女儿快4岁了。小魏休班时都会帮我爸妈收拾家、做饭,是个好媳妇。” 姚斌在热力公司上班,工作也很忙。
都说找个护士媳妇多么好,姚斌说,护士们工作累不说,压力还大,随时会遇到患者的埋怨和不理解,受委屈那是常事。“有时看见小魏不高兴,猜她十有八九又在医院受委屈了,就不敢和她说话,躲得远远的,怕被‘骂’”。平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常劝她,工作中难免有磕磕碰碰,遇到埋怨和不理解也要想开,换位思考患者及家属的心情,多些理解,谁让咱是护士。
让患者享受优质护理
为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近年来我市的临床护理模式,逐渐从打针输液发药这些相对简单的“功能制”,向包括基础护理(洗脸、洗脚、翻身、剪指甲等)、入院宣教、健康指导、术前心理抚慰、术后康复跟踪在内的“整体责任制”转变。对此,一名医院工作人员表示,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特别是“有陪无护”的推广,关键是护士,所以要保证人手充足、增加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市民对于优质护理服务很拥护,但对费用产生疑问。对此,作为我省两所“国家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的同煤集团总医院,它的尝试办法值得一提。
该院副院长陈向东认为,护理模式的转变,其实是“白衣天使”本体职能的正常回归。该院从基础做起,千方百计“解放”护士,取药、取化验单以前靠护士,现在是各部门通过物流管道系统或是后勤科室工作人员送到护理站,真正做到了“全员围着临床转、机关围着病房转”。这样虽然推行了优质护理服务,收费价格还和原来一样,既改变了“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现状,又不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还让护士从过去繁杂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部优”是这样炼成的
——走进同煤总医院神经外科
在同煤总医院数10个病区中,神经外科规模不算大。18间病房、65张床位,共有护士24人。但近两年,这里却在全国医疗行业声誉鹊起。除去年荣获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病区”,2010年在同召开的“山西省优质护理服务现场会”,与会代表也特意来此参观。是什么让他们得到如此好评?记者进行了实地了解。
10日6时半,记者来到医院。跨入病区大门,纤尘不染的楼道和干净整洁的病房。脚步轻盈的护士们帽子上都佩戴着数量不等的银色小五星,这是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星级考评”的等级标志。
7点整,早夜班护士交接班,半小时后是重症患者床头交接班。随后,护士们按责任范围,输液打针、临床护理。需要手术的患者,责任护士要进行心理疏导,保障他们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对没有自理能力的患者,洗脸、梳头、擦身、剪指甲,全部要护士们帮助完成;有别于一般医院“送药到人”,这里要求患者吞服的药品,一律要由护士亲眼看着入口下咽才行。
护士长说,除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所有住院患者都有一个条形码腕带。本人的基本信息、遗嘱执行情况,护士用掌上电脑一刷,就会自动识别和记录。在这里,患者吃喝拉撒绝大部分都不需要家属们操劳。他们在患者身边,更多是亲情的交流。开始好多人不相信我们的服务是要“解放患者家属”,但现在大家彻底接受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