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 民
菜越来越吃不起了
记者日前在一菜市场采访时,遇到了家住安益街的王贵兰女士,“我买了一个葫芦、4个西红柿、4个尖椒、半斤豆角和一棵葱,就花了17元,豆角都8块一斤了。”王女士感叹地说。
今年以来,我市蔬菜一直高位运行,在菜市场常能听到市民的抱怨声:这菜越来越吃不起了。王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几乎都在8元/公斤以上,一家3口人午饭按照两个热菜一个凉菜安排,菜钱在15元—20元,一个月下来就得400—600元,而在去年这个时候,每个月的菜钱是300多元。
王女士刚说完,身旁的刘女士就接过话说:“今年的菜价怎么就这么高呢?你看看这葱、蒜刚降下去,其他菜又贵的厉害,猪肉才卖9块钱了,可随便买点菜就得花十几块,再这么涨下去,对一般的工薪家庭来说,这笔支出还真不是小数目。”
记者注意到,菜价高了,地摊式的菜档似乎更受人们青睐,一袋一袋打包好的土豆、一小堆一小堆的油菜 、菠菜等价格略低一些,市民们都盼望着菜价能早日回落。
菜 农
没比往年多挣钱
在南郊区西韩玲乡仝家湾村的一个蔬菜大棚里,唐兴露拿着一个小铲子,正在地里拾掇着。今年的菜贵,他知道,问他是不是今年地里的菜卖的贵了,他指着脚下绿油油的油菜说,这个菜今年一斤五六毛钱,和去年差不多。他棚里的油菜是第二茬了,一个多月前就卖了一次,那时候市场上的油菜最贵卖到两块多。唐兴露说,菜贵主要是菜贩子多次倒手,层层加价,最后是谁买谁觉得菜贵。
唐兴露的大棚有半亩大,除了油菜,还种黄瓜、西红柿,菜虽然贵了,他并没觉得钱挣的多一些,种菜的支出反而加大了。他说,肥料都涨了,土肥一车涨了近一百块,塑料膜涨了二百多,人工快翻倍了,去年一天才一百块,现在得一百八。旁边一个菜棚的菜农过来说,菜价是涨了,可他们得不到多大实惠。
批发商
低温油价人工推高菜价
春节以来,绝大多数蔬菜价格持续上涨,每斤普遍上涨四五毛钱。按理说随着气温的回升,菜价应呈回落态势,但从4月份开始,不少菜品逆势上涨,个别品种的价格甚至比春节时还要高。记者昨日走访振华蔬菜批发市场后发现,当日芹菜批发价为每斤两块多,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白萝卜批发价格为一块多钱,比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还要多。
从事蔬菜批发生意多年的侯师傅说,供应我市的蔬菜基本上都是从外地调运过来的,有河北的、山东的,也有晋南的。今年春季,我国部分蔬菜主产区持续低温,加之病虫害加重发生,部分蔬菜产量降低,从蔬菜主产区地头收菜的价格大幅上涨。此外,油价上涨对蔬菜价格上涨也起到了助推作用,今年2月、3月,成品油价接连上调,每升平均上涨了七八毛,运输成本明显增加;人工成本的增加也是推高蔬菜价格的因素之一。
农业部门
季节性和结构性矛盾所致
我市菜贵,主要是季节性和结构性矛盾所致,市农委一人士说。我市蔬菜总产量近30亿斤,其中大路菜占少一半,精细菜占多一半,全市蔬菜年需求量不到20亿斤。由于大路菜和精细菜上市集中在七、八、九月,这时蔬菜供过于求,本地菜还会往南方的一些地区调运。而其他月份蔬菜供应不足,需要调入蔬菜,主要是精细菜,其中外地调入量占三分之一,有些菜我们不种,如蒜薹等,全是外地的,一年算下来,我们只能吃三四个月的便宜菜。
这位人士还表示,近几年我市发展大棚蔬菜,目前全市有大棚菜11万亩,面积约为露地菜的三分之一。大棚菜有一大部分是销往外地的订单菜,本地供应还是以露地菜为主。由于现在的大棚都是日光温室大棚,加上气候原因,做成一年四季都能种菜的温棚不现实,所以我市大部分时间还得调外地细菜,价格就高一些。 本报记者 孙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