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长高普遍存在误区
今年15岁的媛媛身高只有150厘米,在同龄女孩中明显“低人一等”。媛媛看到电视上的直销增高药品广告,说是内含生长激素,口服一个疗程就能长高5~10厘米。看着诱人的广告词,媛媛缠着妈妈掏钱买了两个疗程的,一共花了2000多元。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媛媛吃完了两盒药身高却一点没有变化。记者在市一医院儿保科矮小门诊了解到,近年来,像媛媛这种急于增高的青少年最容易被这种所谓的增高药、增高仪蒙骗,尤其是到了暑假,在前来就诊的孩子和家长中,不少都有过类似花冤枉钱的经历。
据该科主任柴玉莲介绍,放假以来,在带孩子前来咨询身高问题的家长中普遍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没有在孩子1~2岁长高滞后时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是以为孩子还小,今年不长明年还能长;二是盲目相信市场上销售的增高药、增高仪,花费了大量金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
药监部门没审批任何可增高药品
日前,记者在百度搜索“增高”,找到在售保健品链接超过2000条。记者调查发现,利用网页链接销售增高产品成了商家首选。对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增高产品市场较不规范,存在不少消费“陷阱”。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违规增高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所谓增高药品,由非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生开具,这类药品没有药品的通用名称、说明书、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等标识,全凭医生当场口头告知消费者如何使用。二是增高组合产品,即一些含钙成分的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增高鞋、助长器、助长仪等,商家根据消费者需求临时任意搭配。三是无中文的“三无”产品。商家介绍此类产品时,大都宣称是原装进口、不需要中文标识。该负责人强调,迄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未审批过任何有“增高”功能的药品。
暑假是儿童长高的黄金期
柴玉莲告诉记者,身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除了先天遗传外,后天的睡眠、饮食、运动也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应该在孩子的生长期注重这三方面,尤其是每年暑假,孩子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增多,使孩子能够吸收充足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快,体内各器官和细胞的功能也最为活跃,新陈代谢旺盛,体内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为身体对钙的吸收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孩子在暑期生活明显比平时放松,学习压力也有所降低,这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发育。因此,暑假是孩子长高的黄金时期。
她介绍,治疗儿童矮小疾病,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注射生长激素。但其临床效果好坏,取决于开始治疗的年龄、骨龄以及营养供给等因素。不同年龄不同患病情况所需的生长激素剂量不同,应该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内分泌门诊或儿童专科医院,在医生的严格监控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