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联百城

首页 > 聚焦大同 > 正文

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榜

山西大同市创建城市街道命名体系之调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2-06 09:02:20 字体:【     点击

  103个新地名的来由——大同市创建城市街道命名体系之调查

  阅读提示

  更改地名是近年来的一个社会热点。

  在这一轮改名热中,大同市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改名大户”让曾来过大同的外地人大跌眼镜。什么“魏都大道”“和阳街”“重熙街”……一下是北魏的印记,一下又是明代的城郭旧痕,一下又是辽代年号……人们好像穿梭在历史的时空里了。数一数,大同近几年共有103条道路更名或新命名,其中大多数为新修道路,少部分为改扩建道路。去年12月刚刚安装到位的458块街路地名标志牌算是对道路名字的“明确指示”,方便了人们辨识。

  那么,大同道路为什么要重新命名,新名字依据什么?又有何社会影响呢?

  专家:改名字是回归历史文化名城的本位

  从2008年始的大同市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宗旨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以国务院1982年对大同市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 “点评”来看,保护内容主要涉及古城墙内3.28平方公里的区域以及云冈石窟和恒山两冀。

  按照梁思成先生保护古城的规划思路,大同市全面恢复和保护古城旧貌,建设御东新城以承载城市空间的大转移和各项城市资源的大调整。古城内依旧址恢复和保护了大量的古建筑,四面城墙整体修复。在这布满古建筑的空间里,道路名字如果还沿用东街、西街这样的叫法,俨然“对不起”古刹群落、“对不起”城堞蜿蜒、“对不起”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之感。

  2010年,经多方征求意见,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大同市政府决定对当年新修和改扩建的46条道路进行新命名。其命名有三个基调:

  一是历史文化名城辉煌时期的旧名的恢复,主要是古城之内。如在古城内恢复自明朝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沿用的街名,主要街道 “大东街”“大西街”“大南街”“大北街”分别恢复为“和阳街”“清远街”“永泰街”“武定街”,文化分量的轻与重,一看便知。

  二是对一些解放后新修道路当年临时起的“小名”进行正式起名。如“新开南、北路”“新开一路”“新开二路”之名就是当年无正式路名而随意叫了个“小名”,显然失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本位。为此,以上三条路与其他路合并分别更名为“云中路”“永宁街”“北都街”;像“永宁街”就是因这条路当年有永宁寺而得名。

  三是对涉及城市大的规划具有明显标示的路在尽量用旧名的基础上,用数字和方位进行完善。比如对环线路的命名就以明确地点和方位为目的,过去的“南三环路”连上新修路一直延伸下去,被依次命名为“东环路”“西环路”“南环路”“北环路”,真正连成了一个环,在尊重城市习惯叫法的基础上,把城市的格局展示了出来。

  大同学者姚斌是大同地名方面的专家,他认为大同地名此次回归历史文化名城本位意义重大。他说:“地名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本身既承载了许多文化信息,更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无形文化遗产。一个城巿的地名水平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文化程度、文化底蕴和文化水准。”他认为,地名本身就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行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地名应该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保护。

  管理者:创建属于自己城市的命名体系

  在中国,城市的街道命名大都有自己的体系,像上海以各省市地名来命名就是它建立的体系。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显然这个体系的名字不够用了,那就应该创建新的体系,方便市民循着新规律去找。

  大同市有没有自己的命名体系呢?市民政局基政地名科负责人对记者说:“2010年和去年两次大的命名行动,遵循的总体原则是《山西省地名管理办法》里所制定的原则: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易记。在这个原则下,大致形成一个体系:古城内沿用旧名,尽量只用‘街’不用‘道’与‘路’这样的字,这是古人过去对城墙内的道路的命名方式,回归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围绕古城而形成的整个西城,以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为宗旨,名字多选用像‘魏都大道’‘北都街’这样的彰显大同历史特性的名字来命名;而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御东新城,则力求在彰显历史亮点基础上,用更加明亮、欢快的名字来命名。比如今年新命名的 ‘柳莺路’,因此地毗邻文瀛湖,取柳荫鸟鸣之意。‘文盛街’因离大同大学近,取兴盛文化之意用之。装备园区地名为突出园区特点,12条路全部以‘园’字开头,配以其他美好吉祥的字而命名。”

  大同的命名体系还遵循中国许多城市已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除古城内,所有市区道路均以南北为路,东西为街,像过去“迎宾路”是东西方向的,在第一次命名时,就把它改成了“迎宾街”,以便于动作体系的规范,百姓好找易记。

  好找易记与文化气息相结合并不矛盾,也是大同的一个特点,比如他们新命名的57条道路中,仍突出文化的分量,还便于记忆,比如“重熙街”之名就源于辽代年号,重熙13年本地开始称大同、西京大同府。位于大同文化产业园区的“同文街”之名因辽代有同文殿,民国时有同文书院而命名。

  市民:利大?弊大?民意为大

  地名承载着历代市民的集体记忆,地名因有悠久的历史记忆作为依托,具有对历史的想象、民间的情感和民俗化的表征,其名字属于公共权力的范畴。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必须保持地名的稳定性,除生僻字、异体字以及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等非改不可的地名需要更名外,其他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原则上不改,这是地名作为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的必然要求。

  大同此次命名范围之大,如何得到民意的支持?早在2008年,大同市就以规划做先导,细致到每条小街小巷的规划展览,让市民看到了城市美好的未来,曾经一天之内有7000余名老百姓去看展览,老百姓蜂拥着看规划。大同市民李尔山告诉记者:“现在改回来的好多地名一直都在叫,因为有些街巷注入了大同人的情感记忆,还有一些名字包涵着大同在历史上的辉煌,标牌没有,人们也在叫,大家互相都知道。所以,大同改名字是有群众意愿做基础的。”

  群众意愿是早就有的。记者在网上看到,早在2007年,爱我大同吧的“吧友”就说:“大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街道地名上却很少能体现出来。比如,主要街道新建路、迎宾路、新开路等,此类街名在许多城市都能见到。不光新街如此,就是旧街街名也没有体现出大同历史名城的特色,如大西街、大北街之类。我想,一条街道在建成之初,就应当给它起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像现在的小孩子出生后,父母亲绞尽脑汁为可爱的宝宝起名一样,既要好听,还要有意义。”

  “如果把新建路改成‘平城路’,迎宾路改成‘北魏路’,新开路改成‘白登路’,是不是更能体现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像这样的呼声在城市建设开始之后就成了势不可挡的呼声!当群众明明知道更改地名要增加一定的社会管理成本,增加人们交流难度的情况下还要求更改,一是他们认为现有大同地名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地名,二是既然新修道路必然要有新名,这样总体命名更科学实际。

  因为有群众支持,大同的更名宣传大都以群众自发宣传的形式完成,只要一有新地名,满城百姓口口相传,“大同吧”“爱我大同吧”在第一时间发布并热议。有人把变更地名编成顺口溜到处发布,还有的以微信等形式迅速传播。更改地名,以老百姓的民意要求为主,这也是大同地名更名的最大经验。

------分隔线--------
------分隔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