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明代府城北城墙的修复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在城墙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北城墙有多层夯土墙叠压,在中段最内侧发现汉代以及更早时期的元素。为了便于研究,并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大同古城墙,我市在修复北城墙时选取了两处重要的剖面遗迹加以保留。
我市城区现存的古代城墙以历史悠久、承接延续时间长著称。整个城墙主体除明代增高、加宽、包砖外,其基础1600多年以来一以贯之。明代大同府城虽在明代连续进行过成规模的修缮补筑,但因以后年久失修和人为拆改、破坏,古城墙损毁严重,瓮城、月城、城楼、望楼、箭楼、角楼及墙体外包砖等均不复存在。从2009年起,我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墙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对城墙叠压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据参与调查的考古人员介绍,明代大同府城北墙从夯土结构等方面可分为西、中、东三段。中段宽度与其北面的操场城南墙一致且对应,长约979米;西段长约427米,东段长约319米,东、西段在结构内涵上是一致的,均有从外向内依次倾斜靠压的三层夹墙。最外侧夹墙含煤渣、辽金遗物等,应为明代所筑墙体;最内侧夹墙时间可能晚于汉代,但不晚于北魏平城早期;中间的夹墙约在唐辽时期。而北墙中段与两侧不同,从外向内依次有明代、北魏以及北魏之前的三层夹墙。从这三层夹墙中发现有汉代与战国时期的元素,而未发现唐辽时期的夯土墙体。府城北墙中段墙体的这种情形再次揭示:操场城东、北、西墙以及向南至明代府城北墙中段这一范围,是战国时代的古城、汉代平城县城、北魏早期平城的范围。这些新发现虽仍需作进一步的证实,但无疑为研究我市古城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