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市卫生局获悉,大同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三年来,起步稳健、进展顺利,到目前,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截至2011年底,全市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81.72万人,参保率分别达到94.41%和98.72%,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73%、83%和70%,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三年改革,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医保制度体系在大同市初步形成,为全市280万群众织起了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基层医疗机构结束“以药补医”历史。到2011年,全市11个县区的140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81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医院平均处方值下降30%左右。
三年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从无到有,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务人员用药行为逐步规范,“以药补医”机制得到破除。与此同时,大同市在11个县区全部推进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初步建立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通过改革,使大同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渐回归公益性的定位,医务人员回归防病看病的角色,药品回归治病的功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功能显现。新医改实施的这三年,是大同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三年来,大同市大力实施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工程,共完成9所县级综合医院、16个乡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项目,为99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791.1万元的基本医疗设备,投入719万元新建村卫生室546个,提前完成省政府要求的村覆盖任务。与此同时,大同市不断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三年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基层卫技人员近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经过三年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软硬件都得到明显加强,在全市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软肋”状况初步改变,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基层的“网底”功能开始显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群众少得病。目前,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大同市已全部落实到位,城乡居民规范化建档人数达到217.53万人,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60.2%,农村居民规范化建档率达到74%,18.36万名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病患者得到了规范化服务。
为了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医改提出了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全体城乡居民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2009年开始,大同市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目前,大同市农村住院分娩率已达到98.34%,增补叶酸完成率达到97.08%。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去年以来,大同市积极推行“331”工程。目前,市三医院已实现了全院临床与医技科室之间数字化传输、存储和网络数据共享;市四医院实行了职能整合、改革工资制、实行一岗一薪等措施;灵丘、浑源、左云的3所县医院在综合服务能力和重点专科建设上稳步推进;同煤集团总医院实施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全程护理,得到患者普遍认可。与此同时,全市各大医院开始全面推行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等便民惠民措施,使各大医院“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问题逐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