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联百城

首页 > 聚焦大同 > 正文

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榜

大同县“树痴”赵德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7-03 08:17:40 字体:【     点击

        老百姓眼里他是“官”,他说自己只是个“造林绿化领头人”。造林30年,护绿30载,漫山遍野的绿色让他心里亮亮堂堂……

 

赵德清(中)与护林员一起巡山。

  赵德清(右四)与职工们在沙盘上一起研究下一步应该在什么地方种什么树,种多少树。

 

  6月28日中午,雨过天晴,大同县火山群漫山遍野的青松绿得出奇!一队人在林间道路两边忙着修剪树枝,一个农民模样的人扯着大嗓门不停地指点着,这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汉子,黑红的脸膛沾满汗珠,鞋上裤腿泥迹斑斑。他,就是人称“树痴”的大同县林业局局长赵德清。
  
  “我就喜欢植树,再苦再累我也情愿!”
  
  大同县地处京津屏障地带,高寒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极其脆弱。几十年来,大同县人努力尝试通过造林绿化来改变山川面貌,但因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林木成活率极低,有“种树比养娃还难”之说。
  
  1981年8月,23岁的赵德清从雁北农校毕业,分配到大同县林业局任技术员,年轻气盛的他打算好好干一番事业。次年春,赵德清主动参加了采凉山工程造林。白天他与同伴上山植树,晚上大家一起住在破窑洞里。风餐露宿半个月,脸晒黑了,鞋磨破了,浑身散发着汗臭味。夜深人静,寂寞难耐时,全靠一台小收音机打发时光。60天后下山时,赵德清头发长得像野人,回到宿舍换衣时吓了一大跳,原来衣服缝里长满了芝麻大小的虱子,令人眼馋的国家干部变成了邋遢的“泥腿子”。在初次艰苦的造林实践中,赵德清萌发了对绿色的挚爱,他工作更加吃苦耐劳,在造林绿化中书写自己的绿色人生。
  
  1984年,麻峪口乡承担了国家3万亩“三北防护林”项目建设任务,赵德清调任麻峪口乡副乡长兼林业站站长,主抓这项工作。项目的主战场落鹰山,海拔1640米,沟壑纵横,满坡石头。乡党委书记反复叮嘱他:“这是国家项目,咱们得干出个样子来。” 赵德清回答:“我就喜欢栽树,再苦再累我情愿,肯定把活儿干好!”
  
  初春时节,山下河里冰雪未化,赵德清带领技术人员,背着工具,顶着寒风翻山越岭,每天徒步行走数十公里,搞测绘、忙设计。大地解冻,他又带领上百人的专业队,扛着装树苗的麻袋、背着水上山……细细一算,他每天要走5公里的山路,每月磨破4双鞋。有记者到乡里采访他,简陋的宿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倒是发现床下堆满了穿烂的球鞋。
  
  由于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家成了赵德清的“旅馆”,通常一个月回家一趟,若赶上造林季节,三四个月也难见妻儿。妻子师慧林不放心,时常背着年幼的孩子,坐客车到麻峪口乡,再爬上半天山路才能找到他。眼看一个120多斤的男人瘦成了80斤,头发脏乱,灰头土脸,胡子拉茬,妻子忍不住哭了起来。他却傻乎乎地说:“以后你别跑这么大老远的山路来看我了。”边说边上前抱孩子,孩子看到他,吓得“哇”一声哭了,躲在妈妈身后不敢露头。
  
  上山两个月,造林5000亩,植树110万株。就这样,历经7年艰苦奋战,赵德清带领造林专业队圆满完成了落鹰山3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当年,全国林业系统造林现场会在落鹰山召开,时任林业部部长高德占感慨地说:“大同县立地条件这么差,栽活这么多树,我没想到;做成了全国的样板工程,我更没想到!”
  
  “植树护绿那是本分事儿,我只是个领头的!”
  
  1999年,赵德清调任县林业局局长后,仍是天天泡在山上,不是忙种树,就是查树苗,再就是护林防火。他把种树的认真劲儿带到了日常管理中。每天早晨6点到单位,他和其他局领导一道商量当日工作, 7点多,每个领导各带一班人上山现场办公,傍晚才回家,大家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副局长李红说,赵局长以身作则,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节假日,清明、五一、中秋从没闲过,有时春节也在一线。
  
  2006年大年初一,赵德清的儿子、儿媳,内弟、弟媳在他家过年。下午6点多,他突然接到桑干河河湾灌木着火的火情报告,随即带着家里所有人急匆匆赶到现场。河湾寒气逼人,灌木丛的荆棘又硬又尖,为了灭火,家人过年穿的新衣服划破了,手脸划伤了,内弟裤子也扯开条口子。等到扑灭火,回到家已是子夜时分。内弟跟他开玩笑说:“姐夫,本想在你家过个团圆年,不料还烂了一条新裤子,你得赔我!”
  
  知夫莫如妻,看着赵德清整天的忙活劲儿,妻子师慧林无奈地说:“他哪里像个局长,天天不是一身土,就是一身泥,给他买的新衣服,催几回都不穿。家不管,老婆不管,孩子不管,人家自个儿倒也承认是个‘三不管男人’。家成了他的旅馆,晚上回到家,倒在沙发上就睡,吃饭时再叫醒。”妻子最担心的是他的身体,赵德清患有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可他从没把病当回事。2003年底,赵德清胆结石发作,疼得大汗淋漓,妻子几次劝他去医院都不管用,只好找县领导“告状”,县领导强迫他住进医院,做了手术。术后第12天,他又出现在造林工地。今年,儿子一家子回来过端午节,妻子打电话催他回家看看孙子,孙子也在电话里一个劲地喊爷爷,赵德清跟孙子说:“山上风景可好看啦!让爸妈带你上山看看吧。”无奈,妻子只好带着儿子一家人上山和他见面。
  
  有人问赵德清,栽了这么多年树,当局长也十几年了,现在该缓缓劲儿了吧?赵德清回答:“栽树造林是本分事儿,那是个苦差使,没个辛苦劲儿,咋能换来满山绿色。”其实,林业干部都知道,老赵种树,不光凭辛苦,他的心思可巧呢,在条件这么差的地方植树,不仅要苦干实干,更要科学与智慧。上世纪50年代,大同县适地树种为小叶杨,俗称“小老树”,易招虫害,无经济价值。在落鹰山造林期间,赵德清经过反复试验,在小阴坡成功栽植樟子松、油松等树种, 这一创举,让大同县及周边县区改变了千百年来单一的树种结构。现如今,樟子松、油松等松树撑起了大同县大半林地。
  
  如今,大同县造林成活率超过了国家半干旱地区75%的标准,建成万亩以上造林绿化工程20余处,其中新技术移植大苗10万亩、综合配套造林10万亩。建成了南山、北山和火山群三大生态防护林带体系,全县绿化面积从1998年的46.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91.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9%提高到28.6%,远远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国务院授予大同县“防沙治沙先进县”称号,省政府授予大同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
  
  因为植绿护绿,赵德清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绿化委授予他“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称号,国家林业部、人事部授予他“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省委、省政府授予他“义务植树模范”、“林业模范”称号。今年“七一”前夕,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赵德清同志学习的决定。6月30日,赵德清在全市报告会上说:“在老百姓眼里我是个‘官’,是一个管着全县植树造林的‘大官’,但我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带领大家植树造林的领头人;我也愿意领这个头,我觉得领这个头很光荣,很快乐!我这辈子就爱种树,看着树一天天长大,一片一片绿起来,那是我最开心的事!30多年,我看到一山一岭的绿树比自己穿身好衣裳还体面,我感到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树是我的命根儿,守住绿色我心里亮堂!”
  
  三分栽种,七分管护。山上植了小树苗,赵德清不让牛羊进山,老百姓有怨气,跟他“打游击”。一次巡林时,他逮住一只羊拉着下山,羊不走。几位农民看笑话,赵德清急了,抓起羊扛回了乡政府。羊主人知道后夸口说:“赵乡长是我朋友,肯定不罚我。”不料想,赵德清从身上掏出200元钱,替羊主交了罚款。还有一次,赵德清看到路边有羊啃树,上前捉羊,羊撒腿就跑,赵德清鞋不跟脚,脱下鞋光着脚追,一直追到主人家……封山禁牧后,有的农民晚上赶羊进山,赵德清顶着星星上山巡查,披着月亮回家休息。山上幼苗一年年长大成林,这些年,老百姓也渐渐理解了他,由过去的怨恨转化为尊敬。
  
  赵德清护树啥也不怕,谁也不管,人们背后说他是 “一根筋”。 他曾带人半夜上山扑火,掉入深沟差点送了命;他从盗树贼手里夺下刀,将其移交警方;他手持铁锹跟挖沙人拼命,断了一些人的财路。有人劝他别太得罪人,他说:“树是我的命根儿!”他护树不讲情面,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县级领导回乡上坟,引发火情后主动认错,县里也有人打电话,让他“关照”,赵德清照样依规罚款。他说:“照顾了领导,我咋管群众?”他的一位同学回乡上坟,烧了25棵树,同学看到前来查处的人是赵德清,大大咧咧一笑,准备上车走人。赵德清当场扣下了他的车,按规定罚款后,硬让同学补栽树苗。这几年,有不少人找他,想从山林里挖些树,价钱按市场行情给,赵德清却都一口回绝了。有些买树人不死心,找他的直接领导,这位领导对来人说:“我要是让赵德清卖他家的房子,他不会顶我;我要是让他卖树,他肯定不听,你就断了这个念头吧。”
  
  赵德清知道,为了植树、护树,自己对亲人亏欠很多。当年在落鹰山造林时,老父亲生病他顾不上陪侍,含着眼泪上了山。2000年,妻子师慧林突发耳病,赵德清忙着制定造林规划,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至今妻子左耳没有恢复听力;2008年,师慧林在北京做乳腺瘤手术,他忙着植树,没陪一天半日。说到这些时,赵德清愧疚地对妻子说:“等我退休后一定好好补偿你。”妻子笑着说:“退休后,你心里也只有树,哪顾得上我!”赵德清扑哧笑了,他说:“退休后咱俩包片林地,一起种树、看林,守着你我心安,守住绿色我心里亮堂。”
  
  “你看这松树,已有5米多高,真是好看!”6月28日,当记者在山上采访赵德清时,他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着曾亲手种下的松树,就像一个父亲见到已经长大的孩子。“树痴”赵德清,对树的依恋,对树的深情,对树的眷顾,已融入他的血液,融入他的内心世界……

------分隔线--------
------分隔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