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联百城

首页 > 聚焦大同 > 正文

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榜

民间工艺中的奇葩:大同铜器 阳高布艺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6-18 20:19:40 字体:【     点击

        大同铜器和阳高布艺是大同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手工艺,是大同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其历史悠久,作品造型美观,种类齐全,工艺精湛,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奇葩。但近些年来,在市场上受机器产品的挤压,利润微薄,从业者只减不增,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这两种手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可贵的是,有人还在痴心坚守着这些手艺。

 

 

王桂香在制作布艺

 

 

李安民及弟子正在雕铸铜器

 

大同民间工艺曾经如此辉煌

 

  大同生产铜器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大同铜器,全部由红铜、青铜、响铜、白铜及黄铜制成,生产工艺为铸造、焊烧、镀锡、錾花、抛光、组装、成形8道工序,制作精美,是我国手工制作工艺中的奇葩。特别是铜火锅,锅身表面的各式花纹从人物故事到神话传说,从花鸟鱼虫到白云明月,采取镶嵌、镂刻、浮雕、勾线等工艺,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大同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解放后,大同铜器得到长足发展,1978年,成立了大同市金属工艺厂,生产出铜工艺火锅、宫廷御锅、文房四宝、铜壶铜勺、宗教供具用品、奖杯纪念品礼品、仿古佛雕装饰配件、酒具茶具八大系列200多种花色品种,曾远销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铜火锅是大同铜器中最负盛名的一种,1973年,周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曾以此作为礼品馈赠。1982年,邓小平在张家口观摩军事演习,宴用铜火锅后赞不绝口。

  在大同市城乡居民家庭中,铜碗、铜瓢、铜勺、铜壶等铜器的使用相当普遍。只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不锈钢产品的冲击下,大同铜器才逐渐衰落,目前市场上的产品都是出于家庭小作坊生产。2008年,大同铜器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10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布艺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农村的服饰文化之一。过去,大同的民间布艺多见于儿童幼年时期的穿戴,妇女们从审美、祝福的角度,别出心裁地用各种颜色的布料制作出一些吉祥、美观、实用的服装、鞋帽、饰物和生活用品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现在这些手工布艺越来越少见了,民间习练传承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我市传承这门民间手艺的传人是阳高县的王桂香。

  我市的布艺艺术形成于明末清初,工艺有布贴、刺绣,立体生肖。传承人王桂香凭着多年的丰富经验和扎实的工艺基础,设计制作了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布艺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有:布老虎、十二生肖、鞋垫等。为了传承祖艺,王桂香开办了“桂香布艺社”,组织了一些民间巧手专攻刺绣布艺。在传统布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创新,所制作的作品既有细腻典雅风格又有粗犷、豪放、纯朴的气息,作品人物灵秀、花鸟鲜活、风景逼真,立体感强,体现了北方的民俗风情。过时过节,人们常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互相赠送。特别是布老虎,造型可爱、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观赏、收藏和研究价值。2011年,桂香布艺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桂香被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山西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

 

王桂香及阳高布艺

 

  几经周折,近日记者终于联系到远在北京的王桂香,通过电话采访了她。

  王桂香今年44岁,是土生土长的阳高人。“我小时候,奶奶一有空闲就给我们做虎头鞋、小老虎枕头,纳鞋垫,绣肚兜,经常是奶奶盘腿坐在炕上缝,我守在奶奶身边看。”长时间的耳濡目染,王桂香渐渐喜欢上了奶奶做的针线活,十岁大的时候,竟拿起针线和奶奶学起做布老虎来。

  曾在县劳动服务公司做过售货员的王桂香,休息日里总是针线不离手。上世纪90年代,公司倒闭,王桂香失业回家。“没工作了,就一心一意在家做布艺了。”随着手艺越来越纯熟,王桂香的布艺作品也走出家门,走出阳高县,登上大雅之堂,并屡屡得奖:2005年,“桂香布艺”参加“第六届恒山旅游节”的活动,作品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赏;2006年,“桂香布艺”应邀参加全国“第六届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荣获金奖,次年应邀参加全国文联举办的“牛郎织女乞巧节”大型活动展,再获金奖,王桂香因此荣获“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

  “你在北京还是做阳高布艺吗?”记者问。“不是,我卖艺术品,布艺做的很少,主要是没有市场。这几年,机器作的东西成本低价也低,手工艺制作被人们冷落,我现在搞的艺术品销售,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咱自己的产品,就是这很少的一部分,也不好销。再这样下去,咱阳高的布艺真要失传。”

  采访结束时,王桂香对记者讲,目前,迫于生活的压力,她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北京,不得不暂时放弃她钟爱的“女红”,摆摊设点经营艺术品。“过两年,给儿子成了家,我还是要回到老家,做我的布老虎,做我的十二生肖,做我的鞋垫,不为别的,就为守住老祖宗这点手艺。”

 

他们,默默坚守着大同铜艺

 

  并不产铜的大同,在历史上铜器却久负盛名。据老人们讲,从用于战争的铜剑、铜戈到烹饪肉食的铜鼎和修饰照容的铜镜,大同铜匠在2000多年前就拥有炉火纯青的铜制作手艺。这,使得大同之“同”在被镀上一层明亮的金光后,为古城的历史文化又添一抹独特的亮色。

  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种种原因使得大同金属工艺厂停产,技术人员流失,工人下岗,大同铜器开始衰败,大同金属工艺厂随之停产关门。

  1997年,原大同金属工艺 厂的李安民联合了几名老匠人,在自家小院里搭灶起火,建起铜器加工厂,起名为天昌工艺厂。从此,一间房、一个炉子、五六个人,焊接、弯曲、穿孔、锻打、錾刻、退火、磨砺,大同铜器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有条不紊地演绎着。

  在永泰南路一条小巷的居民区里,记者找到了天昌工艺厂。简陋的小院中,炉火正旺,一名工人师傅坐在炉前,翻搅着炉上锅里煮着的胶。一旁另一名师傅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一件半成品铜器。“以前的厂子被征用了,我们去年搬到这儿的民居。”厂长李安民告诉记者。

  令记者难以想象的是,就是在这不足100平方米的小院里,就是这院子里的八九名工人,每年生产佛教用品、宫廷御锅、工艺火锅、文房四宝、旅游纪念品等八个类别的大小铜器几十万件。“我们目前的生产条件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同金属工艺厂那时候比,相差十万八千里。大同铜器往日的风光不再啦!”72岁的李安民怅然若失。尽管如此,李安民老人带领着儿子李旭东及工人张更喜、丁日祥、张和美、王海霞、孙立志一班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他们的双手,延续着大同铜器工艺,用他们的信念,坚守着这份民间文化。

------分隔线--------
------分隔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