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永菊一个小小的手势都需要别人辅助完成
本报讯 (记者 水复 李冬宾) 从3岁时先后发现罹患罕见的“肌群营养不良症”以来,家住城区清远西街的寇永红、寇永菊兄妹,就一直在用淡定的心态、顽强的毅力,一次次与病魔作战。当生命的尽头日益迫近,他们做出令人钦佩的决定——死后捐献包括遗体在内的所有可用器官。
44岁的寇永红和35岁的寇永菊兄妹,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生前在大同市长途电信线务局工作。兄弟姐妹4人除了姐姐以外,全部在3岁左右患上“肌群营养不良症”,弟弟早在1971年就因病离世,年仅12岁。按许多专家的说法,这种病,无论男女都会在3到5岁发病、12岁左右开始肌肉萎缩、18岁左右会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
面对人生的磨难,兄妹俩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拼尽全力与病魔抗争。除了自学初高中的语文课程,他们还克服巨大困难,用仅有的几个可以活动的手指学会了用电脑写作。
1999年,兄妹俩通过电视看到一篇报道,一个风华正茂的学生因为落榜跳楼自杀。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家中的固定电话草创了全省第一家“励志人生心理咨询热线”,专门面向厄运中无法自拔的人群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河南、河北、内蒙、江苏、山东、广东、四川等地一批又一批对生活失去信心者,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鉴于他们的突出贡献,大同市政府残工委和市残联授予他们“十大自强模范”称号。
2005年,父亲因肺癌离世,他们兄妹除了有限的低保金,全靠花甲之年的母亲养活。出于对父母的感恩,他们一直想为双亲献上一支发自心底的歌。今年3月份,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组获悉此事,向他们发出邀请,终于了却了兄妹俩的心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妹俩的病情不断恶化,哥哥寇永红目前已经无法自主用餐,且只能以流食为主。妹妹寇永菊尚可以活动的右手,也一天天严重乏力,就连做一个胜利的手势,也需要别人的辅助。
经郑重考虑,他们决定身后无偿捐献自己的遗体。角膜、内脏、皮肤,只要是有用的器官,他们都愿意献出来。其余不可用部分,也愿意作为医学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