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联百城

首页 > 聚焦大同 > 正文

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榜

马立平李利萍《图说大同民居》摄影作品选登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21 08:06:12 字体:【     点击

        16开本上下两册612页厚的《图说大同民居》掂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份量。

  11万字、2500张图片,把大同民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几乎一网打尽。

  作者系大同日报社的一对夫妻档:摄影马立平,文字李利萍。这本厚重的摄影图册是他们夫妻俩积10年之功,为即将消逝的古建筑立此存照的成果。此次出书,他们从6万张图片中首次选出6700张,后来压缩到5000张,最后又忍痛删减到2500张。

  2500张对他们来说是保留的底线,但对出版或图片行业的人来讲,这样的容量会让许多人大吃一惊。按图书出版的行情来看,作者肯定没有考虑太多的商业因素。但是翻开来看,你就会明白,这2500张图片的珍贵和留存的理由。

  好多第一次拍到的建筑或民居,再次去不见了踪影,有的被拆,有的被盗,有的部件被主人收藏起来。书中的民居现在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还有三分之一的民居正在面临消失的可能,如大同市各县的挂面窑。挂面窑是大同独有的窑洞工艺,在窑洞前包砌一层砖,砌拼雕刻出不同花样来,像是给窑挂了一张脸面,俗称挂面窑。这些挂面窑早已遭当地百姓废弃,院内荒草丛生,几近坍塌。

  拍大同民居这十几年,他们夫妻还要和城市的改造拆迁抢时间,更要和逐利而来的文物贩子抢速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2500张图片是他们为已经消失和将要消失的大同民居建立的一座纸上博物馆,也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合影留念。

  当这套厚重的书摆到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面前时,这位88岁的老人欣喜异常。他说:“没有就大同说大同,而是立足于北方民居,中国民居反观大同民居的个性特征,同时没有拘泥于现有的古城研究民居范围,而是将视野拓展到县城,打开了一个新的民居世界。”

  作者从研究城市布局和历史街区入手。从大门开始,一直登堂入室,无所不包。作者感叹,相对古人生活的精致和优雅,我们现代人活得实在很粗鄙。唤起记忆,留住记忆,还原历史,提供准确的文化信息,打通和古人交流的通道,成为理想和前行的动力。图/马立平 文/利萍、杨青

 

 

  大同县挂面窑门楣二龙捧寿图。这是二龙戏珠的进一步演化。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二龙捧寿图的出现是人们追求长寿心理的一种体现。

 

 

  菱形的门簪,正面是荷花,叶子在根部做成如意云头彩。

 

 

  门楼墀头一团和气图。图中童子为团形,手捧仙书,上写“一团和气”等吉祥话。

 

 

  古烟囱上有祥兽,憨态可掬,右爪按着一个绣球。

 

 

  这是大同版的八洞神仙图,图中有孙悟空、托塔李天王和哪吒。

 

 

  木雕彩绘刘海戏金蟾是明代以后常见的年画题材,建筑装饰中的石刻、木雕也常用这一图案。

 

 

  一所民居隔扇门的帘架花心。万字锦的木雕花纹中间装饰天官赐福图,象征大吉大利、长寿幸福。

 

 

  眼间是刘海骑金蟾、童子骑飞鱼、仙人骑飞鹤、飞凤,砖雕倒挂楣子是二龙捧寿。

 

 

  灵丘县石子画。由五彩鹅卵石铺墁而成的院落地面奇丽优美,足可以媲美江南庭院。

------分隔线--------
------分隔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