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栓和他承包了30年的树林
按照预定的采访计划, 5月16日下午,本报走基层大同乡村行小分队兵分两路,一路前往灵丘赵北中学采访支教大学生,另一路则前往赵北乡龙王池村采访造林大户王继栓,这也是本次灵丘乡村行的最后一站。
龙王池村位于灵丘西北部,去龙王池村需经过从东河南镇北张庄村南的岔路口,往北至赵北乡王城庄村的路段,这段路是记者走过的灵丘乡镇中最难走的一段路。约20公里的柏油路面上大坑套小坑,密密麻麻,尽管小心行驶,但一不留神就“中招”,仅这段路就走了将近两小时。
到了龙王池村,王继栓开着一辆皮卡车直接就把记者拉上村南寨洼半山腰的林地内。而这段旅程则让人心惊肉跳,用挖掘机沿着山势“豁”出的这条简易路,陡、窄、险。而在寨洼林地内,这样的路共有5条,是王继栓从2008年起,花11万元积蓄雇人陆续修出来的。
王继栓是村里的能人,1976年赵北高中毕业后,当过村里的会计,期间还养过鸡、猪,但都未搞大。1982年,在村里支持下,王继栓承包了村南的寨洼320亩荒山,并开始开荒育苗,次年大量移植。自此,这座光秃秃的荒山焕发出蓬勃生机。1999年,王继栓又通过公开竞拍,花2.2万元拍下村里小南沟410亩的荒坡,次年雇人用营养袋栽植了5万株油松、20万株落叶松树苗,但当年大旱,树苗全部枯死。几年间种地、打工攒下的积蓄,全部折了进去,还落下不少外债。
村民的闲话、家人的抱怨,并没有让王继栓灰心。2003年,他筹措资金开始养大车,往河北送煤,挣下的钱再次种树。2008年,王继栓又从村里买下400亩桦树林。之后,他又从邻近的康庄村买下1300多亩荒山的使用权,次年全部栽满树苗,可是2010年大旱,再次让他血本无归,到现在还荒着。
王继栓说:“从2003年起,只要手里一有钱,我每年都雇人往各处补栽树苗,俺家几十年的各种收入全部投入造林,也没法计算具体钱数。但摊子铺得越大,资金缺口也越大。这树长了30年了,有的能做木材,有的能做景观树,而且把这些成材的树更换,有利于跟前的树苗成长。但一是采伐证难办,二是路难走难运输,而且消息闭塞,找不到买家。看着满山的树,就是卖不出去,真愁得慌。”站在寨洼林地里,看着周围一棵棵碗口粗的松树,王继栓显得心事重重。本报记者 杨海峰 戎禹仁
记者感言
造林大户王继栓的心事以及他的处境,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王继栓需要资金回笼,循环发展。另一方面,林子不仅是他的个人财产,同时承担着维护一方生态环境协调的义务。所以,既要允许他投资种树,也要允许他砍树增收。既要顾及他的个人利益,又要维护生态权益,如果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做好伐种平衡,在有效遏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同时,也能保证种树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