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广灵剪纸过去只是逢年过节时的装饰品,近年来,广灵县致力于传承发展剪纸技艺,并进行商业化运作,使这一传统工艺逐步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产品远销欧美许多国家,许多手艺人也因此走上致富路。
广灵剪纸俗称“窗花”,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1992年,广灵剪纸以精湛的艺术一举中标,成为亚运会唯一指定剪纸纪念品,产品开始走向世界,被国际友人视为艺术珍品。由于剪纸没能形成规模,使得剪纸产业没能很好发展。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张多堂于1999年创立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结束了一家一户业余分散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形成了从设计、刻制、染色到包装一条龙专业化经营规模,满足了市场高标准、大批量供应。
近年来,广灵县委、县政府按照拓展艺术、抢救、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和商业运作的产业理念,大力发掘剪纸艺术,打造示范基地,采取 “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县6个乡镇2400多户农户从事剪纸产业。去年,广灵剪纸产业已实现增加值4000多万元,户均收入6000多元,产品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2007年,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60亩,建起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剪纸博物馆——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同年8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2011年6月,举办了“红色记忆”中国百名民间剪纸艺术展,全国各地剪纸艺术家带来300多幅剪纸作品。多次剪纸艺术盛会的举办,成了广灵剪纸走出国门的重要平台。
如今,广灵剪纸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出口欧美,进军世博,并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灵剪纸博物馆被命名为中国剪纸博物馆,广灵县被命名为国际剪纸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专访 合力将剪纸产业做大做强
——访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五代传人张栋
日前,记者在中国(广灵)剪纸博物馆内见到了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张栋。他说,3000多年来,广灵剪纸艺术经历了的风风雨雨,一直传承至今。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剪纸艺术曾一度濒临灭绝。
在剪纸艺术熏陶下长大的张栋,对剪纸有着特殊的感情,8岁时就掌握了广灵剪纸的全套技艺。当很多同龄人到大城市寻求发展时,张栋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为把剪纸文化产业做大,他经过多年的传承、创新和研发,剪纸产品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大到30多个系列5000多个品种,其产品由传统的装饰品发展为时尚美术工艺品、国家级馈赠礼品和外事礼品等。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公司带动农户,把过去零散的剪纸艺人“串”起来。公司作为市场运营的主体,负责市场开发、接收定单、新产品开发、设计样稿,然后由艺人按要求独立完成,由公司统一验收把关,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了良性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这样的运作模式,使公司和艺人能够充分地各尽所长,不仅集中了优势兵力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还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张栋说,民间传统艺术是属于全社会的,发展民间艺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这样才能将传承3000年的剪纸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刘剑
故事 小手艺也能挣大钱
“过去剪纸只是节日装饰,如今成了挣钱的新门路。靠剪纸手艺每年能收入两万多元,孩子上学再也不用发愁了。”放下手中的剪刀,任海珍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38岁的任海珍是广灵县中蕉山村的一位农民。见到她时,她正坐在桌子前制作剪纸。任海珍家里一共5口人,以往她和爱人每天辛辛苦苦耕种家里的7亩地,即使收成好的时候,钱也总觉得不够用。那时,她也在农闲时剪些窗花,等到春节前拿出去卖,虽然能换回些零花钱,但顶不了大用,所以积极性也不高。剪纸手艺已经传了很多代了,村里像她这个年纪的村民大多都会剪纸,由于带不来经济效益,往年农闲时,村里的女人们不是聚在一起打纸牌,就是唠家常;男人们不是围在一起打麻将、喝酒,就是晒太阳,反正没个正事干。
自从任海珍加入到专门经营制作剪纸的公司,她忙完农活后就回家做剪纸,一年下来做出来的剪纸都卖了,挣了不少钱。后来她把农活交给爱人,专心做起剪纸,而爱人没事的时候也和她一起做,这样她们每年能收入两万多元。任海珍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老祖宗留下来的这手艺现在这么吃香。 本报记者 刘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