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好,欢迎访问惠联百城!!
电商创新工作室
商家等级:
  • 商家等级:
扫一扫,手机访问店铺

关于建立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的构想

来源:电商创新工作室 发布时间:2018-01-29 19:48:11


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暂定名),是基于大同大学地方经济研究所“互联网+”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惠联百城”平台,由大同大学各学院有意愿接入“互联网+”开展本学科研究与应用的教师,或有志于从事“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共同组成的一个跨学科跨学院甚至跨地域的创新创业基地。


一、建立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的必要性

(一)建立“互联网+”学创基地的政策背景

2016年5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表示,在2018年底之前,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重点围绕创业创新重点改革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双创示范基地要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先行先试。要系统梳理不同领域推动双创的特点和难点,大胆探索,勇于尝试。

(二)建立类似创新创业基地,已有高校先行先试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和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十九所高校名列其中,高校创办创新创业基地已蔚然成风。

(三)国务院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培育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山西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山西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支持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支持山西省地方院校开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建设试点。扶持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发展。

(四)社会急需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基地

中小微企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拥有重要地位,它们正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然而中小微企业又是相对弱势的,互联网时代其面临的产品推广难、客户获取成本高、互联网应用能力差等问题急需解决。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可以通过为大同市中小微企业提供专属的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解决上述问题,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提升大同中小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建立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的可行性

(一)技术上具备可行性:

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使用的技术平台是大同大学地方经济研究所与大同惠联百城网络技术公司共同研发的“惠联百城”平台。惠联百城公司承诺,将免费提供有关大同大学“互联网+”创新创业方面的技术服务,并保证平台运行稳定。

(二)操作地点符合要求:

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线下运作及管理地点初步选在北校区实训楼地方经济研究所的一个房间内,该房间面积适中,周边有多个研究所,方便基地师生与这些机构合作交流。

(三)基地人员配备的可行性:

大同大学地方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爱平,是该基地的发起人。杨爱平老师的研究方向就是三线城市的“互联网+”,他在该领域从事研究与实践工作已达9年,且作为地方经济研究所代表,参与了“惠联百城”平台的研发,可以说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丰富。
该同志目前已经联系了一部分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参与该项工作的热情高,创新能力强,愿意吃苦,“互联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扎实,应该可以胜任未来的基地运行管理工作。


三、建立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的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使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成为山西省高校中,师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科研及创新创业的示范基地。

(二)具体目标:

1、将基地建设成为大同大学在校生“互联网+”方面的教学实训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学实训和创业实践应该有更宽广的渠道。基于“互联网+”的实训和创业,不管从创新的前瞻性上、学生的兴趣能力上、项目的风险承担上、甚至学生的人身安全上都是比较合适的。学生们在这个基地内完成的各种实训和创业活动,都是真刀真枪的市场运作与竞争,即便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平台上实训或创业失败,他们也得到了高品质的锻炼,他们也将成长为社会上急需的“互联网+”方面的人才。为此,基地未来将适时建立“互联网+”人才库,随时满足社会上关于“互联网+”方面的人才需求。

2、将基地建设成为大同大学各学院教师的“互联网+”领域的“产学研”对接平台

基地一旦获批运行,将有现实中的企业与基地形成对接,这些企业互联网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将传导给基地内的运作团队,科研团队借助基地的互联网资源将问题研究解决后,将方案提供给这些企业,即支持了“产”;运作团队中的教师可以从问题解决过程中挖掘科研灵感,为新课题的申报与立项提供现实素材支撑,即支持了“研”;运作团队中的教师将企业问题解决之后,可以将整个过程制作成教学案例,用以课堂案例教学,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即支持了“学”。如果基地获批并运作成功,未来,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有可能在全国类似高校中复制。

3、大同大学与阳高县“互联网+扶贫”战略合作的落地实操平台

大同大学与阳高县已经签订了“互联网+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期为五年。建设“互联网+”学创基地,可以将协议期内的“互联网+扶贫”的日常工作注入其中,在大同大学扶贫办和阳高县扶贫办的支持下使其常态化,并借助商学院、地方经济研究所和基地内的资源使“互联网+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该基地还可以组织各类“互联网+扶贫”方面的指导与培训,服务于大同各县区的“互联网+扶贫”工作,在全大同市范围内进一步提升大同大学“互联网+扶贫”工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从而使基地成为大同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一个新窗口。

需要说明的是,大同大学“互联网+扶贫”的一部分工作,可以交给在基地内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或实训的学生,这样,既完成了一部分“互联网+扶贫”的日常工作,又解决了学生“互联网+”方面的学生实训机会与场地问题。(将与第一个平台目标产生融合)


四、大同大学“互联网+”学创基地目前的建设内容

(一)建立一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科研协同创新的工作团队。

这支团队由三个部分构成:

1、一支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科研小组,主要负责“互联网+”项目的创建、研究与落地,同时与各学院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建立联络通道(建立专门的微信群),探讨和推动这些项目成果与互联网的结合,最终实现这些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小组负责人由基地专任教师担任。

2、一支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实训与创业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各学院学生“互联网+”方面的实训管理与创业指导,这些工作主要由基地教师完成,必要时安排学生干部临时协助教师工作。小组负责人应有基地专职教师担任。

3、一支从事“互联网+扶贫”的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大同大学与阳高县“互联网+扶贫”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与日常运作,负责阳高扶贫产品的营销策划与市场推广。小组负责人由基地专职教师担任,并由实施具体工作的学生干部临时协助。

(二)建立“互联网+”学创基地的管理制度。建立系统的基地管理制度,确保基地能高效运转。这些制度内容大致有:“互联网+”学创基地实训与创业激励制度、“互联网+扶贫”工作制度、“互联网+”协同创新联络制度、基地产学研实施办法等。

(三)建设一个基地运行空间。

基地运行空间氛围线上和线下两部分

1、线上部分:利用“惠联百城”网络营销平台,开展相关科研、教学实训、学生创业活动等。

2、线下部分:设在地方经济研究所一个房间内,用于开展“互联网+”的线下实体操作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