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听力筛查莫忽视。据了解,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至3‰,每年新生儿听力残疾儿童约有2.3万人。为此,2009年2月卫生部专门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明确把听力障碍列为新生儿三大疾病筛查病种之一。按照新生儿听力筛查要求,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以后,要接受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在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查;42天复查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一旦确诊听力障碍,就要尽早矫正或干预,开始干预的时间最好在出生6个月甚至更早。这位负责人说,及时采取干预,手工操作可以减轻由于听力障碍给孩子语言发育带来的损害,避免先天性聋哑儿童的发生。听力筛查是一项非常简便的检查,只需要孩子在安静的环境里,将筛查仪耳塞轻轻地放在孩子的外耳道里进行测试,时间一般只需几分钟,无疼痛、无损伤。
二、避免后天伤害,保护儿童听力。在听力障碍儿童中,一部分属于先天遗传所致,而另一部分则是因在成长过程受到后天伤害所致。如有些家长喜欢用发夹、耳勺等给孩子挖耳,这很容易造成鼓膜外伤穿孔,引起耳聋;婴儿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太大的声音刺激会损伤稚嫩的听觉器官。摇滚乐等高音量快节奏的音乐,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从而使听力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孩子患伤风感冒、头痛发热时,盲目给孩子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素霉等耳毒性药物,会导致少数过敏体质的孩子内耳听觉器官中毒,听力明显下降,甚至耳聋等。所以作为家长,保护孩子的听力,不仅要了解一些儿童的用耳卫生,而且在生活细节中给予更多的关注,避免孩子听力障碍的发生。
三、康复训练,让更多的聋儿回到有声世界。听觉语言康复训练是拯救聋儿的关键措施,尤其对于6岁以前的聋儿,正处于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建立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训练效果将会大受影响。据统计,截至目前,该中心通过实施国家和省贫困聋儿康复项目,已先后为我市百余名聋儿提供了项目救助和康复服务,已有数十名聋儿通过机构训练步入了正常的普幼、普小随班就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