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联百城

首页 > 专题 > > 北岳恒山

新品上市

最近更新

北岳恒山

发布时间:2018-03-15 字体:【     评论:0 点击:

恒山,雄奇险峻,东西蜿蜒五百里,锦绣绵延一百峰,横跨两省,将大河以东,太行以西的大片地域与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分隔开来。

诗经里面已经提到了四岳,为什么叫四岳呢?因为中华先民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黄河中游一带,把周边几座比较有名的山分别称为四岳,东边泰山,泰山以东叫东夷人活动的区域,西边西岳华山以西是西戎人活动的区域,也有人说是狄人和羌人活动的区域,北边北岳恒山以北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

承载国家命运的四座山岳,加上天下之中的中岳,划出了中央政权的活动区域,它神秘的传说,也使淳朴的先民坚信,天地,便是有这五座大山承托而起,而且,它们是天之柱石,被尊奉为人天北柱的恒山,矗立在早期中原政权的最北端,历代帝王在这里封禅祭祀,昭示着君权神授的至尊地位。

恒山是一个断层山,在恒山北麓都是悬崖峭壁,恒山南面是个缓坡。二三十亿年前,华北陆台与蒙古高原所在的板块,经过激烈碰撞,在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后,使恒山形成的一座断层山,横亘于华北北部,其断层面正对着桑干河地堑的大同盆地,为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的天然界限,也是桑干河和滹沱河的天然分水岭。

公元1633年八月初九,恒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竹杖芒鞋,布衣葛服,孤独第行进在山道间,旅行者的名字叫徐弘祖,号霞客,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恒山,这是他五岳游历计划中的最后一座高山,历时三天的游览考察,恒山给这位旅行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旅行家,也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去过恒山,对恒山进行了考察以后,在《徐霞客游记》里面非常详细地记载到了恒山。在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收入了《游恒山日记》的名篇,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用“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恒山如行”来形容五岳山势的特色,和其它四座山岳相比,恒山作为中原政权的北部屏障,其最大特点在于军事价值无与伦比,《孙子九地》中曾提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古恒山别称)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句话就是用恒山来比喻战争。从冷兵器到近代战争,从战术战法到战略运用,这一来源于恒山的灵感无疑丰富了中国军事文化史的内涵。

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这里是古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东岸悬崖上,隐约可见一排石孔,依山而凿,这里是北魏时期栈道的遗迹,曾为恒山古景之一,人称云阁。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拥兵四十万,攻破中山,后燕政权分崩离析,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大片土地,归属于拓跋氏的统治之下。为了加强与属地的联系,拓跋珪大兴土木,发兵数万人,在金龙峡劈山裂石,修建了这条栈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这条淹没于历史烽烟中的古栈道,曾经是北魏前期最重要的战略要道,拓跋族人通过这条蜿蜒的栈道,攻城略地,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北魏孝文帝也由此借南征之名迁都洛阳,将民族融合推向高潮。自魏以后的千余年间,这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中原王朝重兵设防的战略支点。

恒山北岳庙依山而立,雄峙于主峰天峰岭南坡,这座恢弘壮丽的明代庙宇,自建成之日起就显示出了卓立群山的非凡气势,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背倚绝壁,面临幽谷。山门前103级台阶,陡峭直立,使朝圣的人们如登天梯,古往今来的修道之士相信,这里是仙界的入口,因为古时人们认为,五岳是与天相通的,从台阶上进入北岳庙的时候,台阶就被看成是天梯了。这是北岳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化垂悠久”匾额高悬在正殿神座上方,为清代康熙皇帝手书,这块笔走龙蛇的御书,高度凝练了北岳庙的日渐尊荣的发展历程。在中华远古文明的神话中,北岳神只是管理江河和多足牲畜的山神,此后北岳神地位不断攀升,周礼视五岳为三公,初唐时北岳被称为北岳府君。天宝六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封北岳神为安天王,宋真宗加封北岳安天元圣帝,并封帝后之号。元代加封安天大贞元圣帝,明洪武三年,北岳改封为北岳恒山之神。如今的北岳神,已是帝王做派的威严,诉说着中国道教日渐辉煌的历史。

为什么说道教说恒山是洞天福地呢?因为恒山上能够出神仙,就说它是洞天福地。恒山是第五洞天福地(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北岳恒山为什么能出张果老这样的神仙,就是因为这里不但有山有水还有洞,有洞才能有神仙。北岳恒山恰恰有一个混元洞,所以北岳恒山就出了一个八洞神仙里的张果老。

张果老,道教八洞神仙之一,这位生于五帝,闻于盛唐的长寿老人,相传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屡诏不就,最终白日飞升于恒山之巅,后人将张果老的飞升处,命名为果老岭,张果老与弟子管革休憩之处,则命名为琴棋台。

北魏时期,北天师道的创始人寇谦之,接受魏太武帝的征召,到平城布道,并在恒山北麓建立道场,开创了道教体系化的时代,他融合佛教和儒教的礼仪规戒,建立了一整套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主张唯贤是授,信守持戒修行,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为后世道教最终形成并与儒释并列,成为影响中国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说,寇谦之临死的时候还跟他的弟子说,在恒山修一座宫观,这座这座宫观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悬空寺。

公元448年,北天师寇谦之仙逝,他的弟子为完成师父的遗愿,按照道教,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在恒山金龙峡西壁,建立了一座三面凌空向西朝拜的道观,千年之后,人们称之为悬空寺。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在152平方米的面积上建筑有40间大小阁殿,之间用曲折回环的栈道联通,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这座重达数十吨的三层的寺庙,孤独地悬挂在半空,似乎只有几十根立木支撑整个楼体。不过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并不是这些立木,而是深深插入岩石的横梁。北魏时期的工匠们利用简陋的工具,在岩壁上打出两米多深的石孔,然后将27根直径50厘米的横梁一根根插入石孔,横梁的大部分都在石孔内,露在外面的横梁只有1米,这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杠杆,轻松地挑起了悬空寺的绝大部分重量,工匠在这些露在外面的横梁上铺上走廊,通过绳索将建筑材料运上90米的高空,最终组装出一个壮丽的悬空寺。

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闻;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只是在石壁上留下壮观二字,飘然而去。

在整个西延的悬崖峭壁上,利用岩石凹进去的部分,在那里建设的悬空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下雨的雨水落不到悬空寺上面,刮风的时候,南北的大风吹不到悬空寺上面。由于在群山环抱之间,太阳照射的时间比较短,因此自然界风吹日晒雨淋对悬空寺的破坏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得益于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雨和几十次地震,悬空寺始终屹立不倒,并在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与比萨斜塔相媲美的全球十大危险建筑。它从选址、设计到宗教内容,无不超越了寇谦之的初衷,成为了一处融建筑学、美学、宗教学于一体的人文奇观。

在悬空寺最高层的三教殿中,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三位思想巨人正襟危坐。慈悲为怀的佛祖释迦摩尼面色慈祥,超然物外的老子淡然微笑,忧国忧民的孔子颦眉默思,儒释道三位教主和谐对坐,坦然享用着世人的供奉。也许人们很难想象,在公元1178年,当万里之外的欧洲骑士们在十字军的旗帜下,疯狂杀戮异教徒时,恒山脚下这座凌空的大殿中,三位教主却已经并列高台600多年,宗教宽容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开放的态度,需要一个民族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而这些,中华文明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做到了,在大同城畔、在恒山之巅!



------分隔线--------
------分隔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07号